內容量:100g
大禹嶺
Dayuling Oolong
NT$2,490
9 件庫存
描述
大禹嶺
「大禹嶺」三個字一直以來都是個很特別的存在,對於多數愛茶人而言,他不止是台灣高山茶的濫觴,同時也是台灣高山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篇章。但也因為背負著「最高海拔」的桎梏,成為了日後「自然環境」與「茶葉歷史文化」衝突中,最具爭議的一頁。
所謂的大禹嶺,從茶葉的角度來看,是否真有他的價值,還是不過就茶商和穿鑿附會者渲染出來的商品,今天就透過畝士的雙眼,聽聽當時的故事,看看大禹嶺這片獨特的存在吧!
特色
每年春冬兩季,畝士都會上大禹嶺,在海拔2千3百多公尺處的101K段,群山環繞,雲霧渺渺。不諱言,種在此處的茶葉得天獨厚,佔有先天優勢,而且因為日照短,日夜溫差大,有時中午過後山區會簌的一下子籠罩大霧,茶葉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,「氨基酸」成份含量特別高,所以相較於低海拔茶區,喉韻也會特別的甘,果膠感厚實,茶湯也特別飽口。
另一方面,因為大禹嶺的地質結構為礫質土層及板岩地形,所以種在這裡的茶樹,充分吸收此地土壤各種養分,連帶的,茶湯喉韻回甘醇爽,層次感豐富,類似特級茶武夷的岩韻,畝士覺得是一種屬於台灣很特殊的「冷礦感」,尤其是今年大禹嶺101K春茶,因為發酵有做足,甘醇度應該是近幾年畝士喝過最突出的。
(補充:畝士在這裡單就「客觀環境」上做比較,「茶園管理」與「製茶技術」會在後節討論。另外補充一下「甘」與「甜」其實並不相同,可以試著拿兩杯開水,兩杯各加入0.2克左右的味精與糖,大致就能了解甘與甜的區別)
地理
大禹嶺的地理位置非常巧妙,座落於中央山脈主線鞍部,左右兩側為「梨山與關原」,前後為「合歡山與畢祿山」, 也是「立霧溪、大甲溪」水系流域的分水嶺,形成了環抱襯托的泰式。
因為地形走向的關係,大禹嶺剛好橫跨花蓮、台中、南投三縣市的交界,但行政區域的劃分則隸屬於花蓮縣秀林鄉轄區,以及一部分為南投縣仁愛鄉轄區。海拔上大禹嶺高度介於2,300至2,600公尺。若單從茶區劃分,早期會以台八線公路98K 到105,5K處茶園和碧綠溪、水源頭等所產茶葉,統稱為「大禹嶺茶」,類似法國頂級紅酒所劃分的「特級園」概念。
在地質結構上,大禹嶺因地層構造關係,由變質砂岩、千枚岩、及板岩組成,夾有礫岩的薄層,加上受高山氣候影響,岩盤大多呈片狀、碎屑狀。有趣的是這些厚達三千公尺的板岩和千枚岩層、石灰岩內有台灣首次找到的貨幣蟲 (Nummulites) 化石,當時研究此地質的學者陳肇夏也將此地命名為「大禹嶺層」。因此就環境與水土保持立場而言,老實說並不適宜過度開發,甚至是不宜開發。
歷史
1960年台灣中橫公路開通,這條花了近三年十個月的中部東西向公路,完成當時被視為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,成功貫穿中央山脈這個天險,開啟連結台灣東西岸文化與民生經濟,以及重要的國防安全考量。
但福兮禍所伏,中橫公路的開通,同時也帶來了幾項急需面對的問題,其中關鍵的兩樣也與現今大禹嶺息息相關。一為「環境水土保持」問題;另一項則為當時興建這條公路所動員的一萬多名退伍榮民安置問題。
為了讓這些動員的官兵與榮民得到妥善照顧,當時國民政府提出「就地安置」的政策,鼓勵他們在公路沿線山地從事農墾,包括現在非常有名的梨山高冷蔬菜,高麗菜,蘋果、水蜜桃等,以及安置於退輔會所輔導的福壽山農場、武陵農場與清境農場,來解決當時的安置問題。
另一方面,在當時中橫沿線除了種植蔬菜水果外,1969年多次探勘中橫公路的蔣介石也曾鼓勵榮民種植茶葉,陳金地先生位於公路105,5K的「松露茶園」,也是在當時時空背景下,首位將茶葉運往當地種植的人,是台灣高山茶史上的「濫觴」,也是「大禹嶺茶葉」的起始。
1999年「921大地震」時,震斷了中橫公路8成的地基,根據公路局資料,在路工部份,邊坡崩塌里程達80%以上,路基全部流失處多達26處,受創而造成路面寬度不足則有134處。這場大地震震斷了中橫公路的同時,也震出了當時台灣對自然環境與水土保持在公共安全上的重要性。
2004年7月敏督利颱風重創台灣,其中引發的「七二水災」使得中橫沿線花了超過新台幣二十億元,剛修好的路段又大量崩塌,這場風災也直接的開啟了政府對於自然環境的重視,耶決議暫不復建中橫,讓山林獲得休息的同時,計畫推動恢復以中央山脈為主的「國土保育計畫」,當中也訂定了保育計畫主要基調,從嚴重的土壤流失到德基水庫問題,天然環境、植披問題與造林計畫都納入了討論要項。
一連串的天災重創,使得政府開始重視自然環境安全,根據〈濫墾地清理辦法〉,陸續派人上山清點山地,並且自1991年起,只要是坡地超過28度的農地陸續被國家收回,這個區域列管三百一十筆土地中,被收回二百八十筆,回收率達到了八成。2015年11月,有著台灣最高海拔2, 650公尺的高山茶園「松露茶園」也在林務局的執行下,剷除了大部分茶樹,號稱最頂級的「雪烏龍」因而走入歷史,成為了茶人之間的傳說。
後話
台灣高山茶在世界茶葉輪廓中,是相當特別且珍貴的寶物。嚴格上來講,畝士覺得人工干預種植痕跡太重的茶園,是不適合種植在高山這片土地上的,原因不外乎會造成水土保持的問題與破壞,但破壞的原因是什麼?找出原因,才是最需要探討和改進的部分!
為了追求茶葉產量,大量使用肥料的結果,就是間接造成茶樹根系不願意深入土地,因為茶樹跟人一樣,過份用肥把他餵的飽飽的,就會造成茶樹虛胖,連他的根都會懶的用力深入土壤中,「淺土生長」下的茶樹除了自我保衛力差外,更遑論鞏固山區土壤,導致可能隨便一場大雨,大量的泥土就直接被沖刷出來,茶樹也因為淺根,越來越不耐乾旱與寒流,這就是惡性循環,這也是造成自然環境崩壞的其中一項原因,當然更不用說過份施打農藥所造成的環境與水源污染。
距離台灣西邊3310,21公里的「大吉嶺」,是世界上有名的頂級紅茶產地,平均海拔2千公尺。其實台灣不妨看看大吉嶺,或許,可以從大吉嶺身上看到台灣自身,並且借鑑學習。
在大吉嶺Makaibari 莊園從1988年就實行著永續栽培,莊園主Rajah Banerjee毅然將莊園的三分之一土地做為保留森林。這個做法,除了維護自然生態外,也直接的防止了水土流失和資源枯竭,同時也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。
再轉過頭來看看台灣高海拔茶園,要如何讓「茶樹和環境共生」,讓「茶樹與樹木共生」,適時的造林種樹其實可以調整環境,維護生態,並且改變種植方式,不要過份干預、過份下肥,茶樹反而會自己想辦法找生路,根系也因此愈鑽愈深,往地底找水、找養分的同時讓作物抓地力更好,茶樹也能保護土壤。把自然環境看得與茶葉一般重要,配合良好的製茶工藝使得環境與茶融為一體,這樣一來,就形成了良性循環,而生態與茶產業也會越來越好,共榮發展。
*註:
感謝林務局與台灣環境保協會提供資訊,畝士在耙梳撰寫本篇或有誤漏,歡迎一同討論指正。
參考資訊:
羅偉,《大禹嶺,台灣地質圖幅及說明書》,新北:經濟部,1993年8月。
額外資訊
重量 | 100 公克 |
---|